zgsxk 发表于 2010-12-2 16:44:08

对于当下中国诗坛网络传播现状的分析及对网络诗歌写作未来的展望

对于当下中国诗坛网络传播现状的分析及对网络诗歌写作未来的展望

  一、从客体到主体,从形式到内容——网络对于诗歌写作的意义

  在文章的开始我想先让大家来看一则报道:

  著名诗人杨炼网上与众诗友越洋交流
  万松浦书院网站创诗歌历史多项第一
  9月10日晚上7点钟,远在英格兰的著名诗人杨炼先生(万松浦诗旅——中国当代诗展顾问、评委之一)应邀上网,越过万里大洋,与祖国大陆的近二百名诗友通过电脑直接对话交流,反响强烈,受到了众诗友的热烈欢迎。双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对话,杨炼先生就诗歌创作和个人生活及中英两国政治概念等,回答了诗友们的提问。他还在紧张地答问同时进行了现场评诗。对话交流持续了近6个小时,最后因杨炼先生有事而不得不中止。此次活动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不仅缩小了诗人与读者间的时空距离,开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也创下了万松浦书院网站建站以来的多项第一,和中国诗歌历史上的多项第一。
  即,著名诗人(朦胧派创始人之一)第一次真名上网并发表作品,著名诗人第一次在网站论坛上与众诗友直接对话交流,著名诗人越洋万里与祖国大陆的众诗友利用互联网对话交流,诗人与众诗友双方对话交流的主贴回贴和浏览创网络诗歌史第一(即时回复326帖,即时浏览3160人次)。(万松浦书院网站)
  本贴由山东诗人于2005年9月13日09:25:33在〖唐论坛〗发表。

  我们先不去谈论80年代中国诗坛的一个主力干将远在异国他乡和当下国内的华语诗人的近距离交流的意义有多大,单就这件事可能发生的第一要件来说,那就是网络,它的神奇所在。网络传播为生活的塑造几乎是无所不能的,而它尚处于襁褓之中,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更是难以想象的巨大和令人振奋!

  互联网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真正在中国的全面使用是在1994年。最早的华语网络诗歌写作也是1991年前后出现于北美,而大陆的网络诗歌则大体在1997年肇端,真正的全面繁荣是2001年以后的事。互联网是技术革命的产物,工具的创新导致了人和工具的进一步融合。如果说工业革命使人工具化,那么信息革命则是工具的人化的开始。这导致了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突变,也就是说人和自然、自然和人造自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的生活空间得到了根本性的扩张,在现实之外的虚拟空间几乎是无限大的,人的生活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虚拟生活社区的出现,虚拟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及其对现实生活空间的侵入、交融,扩大了人的本质属性的内涵和外延。这对人类生活的变革是深远的,其影响将持续不断地彰现出来。网络的出现也对诗歌写作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其改变要比以前时代的变革全面彻底的多。这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从客体到主体的一次完全的颠覆。而这一切都是在每时每刻进行着的,没有什么能阻止它。但其作用却被当事人大大地忽视,更不用说去研究它,有效地利用它,甚至合理地引导它的进程。使其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这是每个研究者的责任。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诗坛名宿是如何看待网络诗歌问题的。杨炼在那次万松浦对话上的回答:“网络是网络,诗歌是诗歌。除非真正把网络纳入诗歌自身的语言,否则网络还只是个发表园地”。伊沙在一次名为“我心不俗”的访谈中说:“没有“网络诗歌”,只是当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普及之后,诗歌有了一个新的更为有力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在新的世纪里带来了新的热闹与繁荣。当然,它对那些大搞文字障眼法的不知所云的“诗”,也有着宣布其无效的残酷性。”类似这样的回答在我做过的调查问卷中占了绝大多数,大家几乎都认为网络就是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平台,而诗歌还是诗歌本身。他们举出了一个例子,那就是人们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只会看它的内容,而不会去思考它原来是用什么方式写作和流传的。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它在根本上偷换了问题的属性。事实上是一种没有全面去分析事实 就得出的一个缺乏整体性的伪命题。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去清晰地把握它,这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唯一前提。弄清楚这个问题是解决其它有关网络诗歌问题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在网络诗歌出现前的中国诗坛是沉闷而萧条的,网络诗歌在2001年真正走上历史舞台后,就占据了整个诗歌写作的中心,并且规模得以快速地扩张,从根本上改变了诗歌王国的版图。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从写作到传播,从理论到实践与传统概念都有了质的不同。这是一次诗歌发展史上的基因突变!它将决定诗歌生死存亡的命运,无论是消亡前的回光返照还是一次大的复兴的前奏,诗歌的美学特质都已经而且必将会更加完全的改变。诗歌在网络上的传播最早的方式是电子公告板(BBS)模式,后来则出现了大量的论坛和诗歌网站、个人主页以及博客等。其传播的内容分两类,一类是以其它方式写好的,甚至已经在其它媒质上发表过的,再以电子文本的方式传播。还有一种是在电脑上以临屏的方式写成的,并且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诗歌文本,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诗歌。后一种网络诗歌具备了一些新的特质,比如临屏交互式的写作、即时性发表,可以以多功能的方式来组织多媒体的文本等等。对于诗歌写作的主体即诗人来说,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诗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在纸媒质的时代里,诗人是指那些在正规的渠道发表过一定数量的作品的人,他们是被加冕过的,因为体制内的认可而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他们数量有限而且地位特殊。而在网络世界里,每一个诗歌写作者在理论上来说都是平等的,他们的作品不需要编辑的认可就可以随意地发表,诗人的阵营得到了空前的扩容,一些原来不被认可的非主流写作者也可以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其次,网络为那些有诗性气质的人提供了随意挥洒的诗性空间,使他们可以快速地聚集起来营造一个虚拟的社区,展开以精神世界为主体的拟态化生活,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诗人将自己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放到了这个新兴的社群中来,并以其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的向现实生活扩展的活动。比如每个网络诗歌网站都聚集了一批诗人,他们在一起写作评论之余,还会有自己的互动聊天用的QQ群、聊天室等,而且一般都还有灌水区和贴图区以供休闲之用。很多网站还组织出版电子刊物和纸刊,发起聚会,而通过网络诗歌论坛结识并私下交流的就更加普遍。这就使得原来很多人在放弃诗歌写作后,当互联网出现之际,又纷纷回到了诗歌写作中来,也使得很多人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快的提高,而且必将延长很多诗歌写作者的写作生命。从传播的方式来看,互联网上的诗歌文本是以比特的方式来出现的,这种电子文本传播起来快速便捷,基本不受时间、地域、数量的限制,这使得诗歌文本得以大量地在互联网上出现,在当前的一些大型诗歌网站比如《诗歌报》论坛每天发表的新主题平均可以达到1200个左右,这几乎是一般的一本诗歌刊物的内容的几十倍,而中国的网络诗歌网站、论坛多得不计其数,恐怕没有人能做出一个准确的统计,因为网络诗歌界的版图每天都在快速地扩张,而且论坛象人一样生老病死、吐故纳新,那么在华语诗歌论坛上发表的作品之巨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以前任何时代都无法想象的事。而对于网络诗歌文本来说,也出现了质的变化,你可以把音乐、图片以及其它的链接结合起来,使得诗歌和其它的媒体联姻。阅读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读者由被动性阅读进入到了主动性阅读的阶段,阅读的心理也也相应地变化,阅读的行为大多都是一次性的、快速的浏览,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有了一个大的换位;在纸媒质时代,读者好不容易得到一本期盼已久的刊物,他在阅读时带着一种不可知的期待,很容易就会发生崇敬感,而且那里作者的身份一般都很明晰,读者大都会反复地阅读、思索文本传达的意义。而在网络论坛上的阅读一般都先从标题和并不真切的网名开始,读了是一种给予,读者很难去认真地对待别人的作品,这种阅读很容易成为浏览。而且由于帖子质量的良莠不齐,也为阅读的选择带来了困难。这从另一方面也要求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放弃自身的某些美学追求,而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减少了诗歌经验的独特性,而大众欣赏水平的局限也在一定层次上妨碍了真正有思想和价值的网络诗歌文本的出现。

  总的说来,诗歌在网络上传播的开启为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原本奄奄一息的一种艺术样式焕发了巨大的活力。就当下来说,网络诗歌从根本上代替了传统媒体的诗歌的主体地位。诗歌写作不仅在量和质上有着不同,而且整个的诗歌产生方式和处理过程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网络作为一种诗歌传播的工具,以外在的形式介入到了诗歌写作的内部,加速了诗歌文体美学因素的新旧质的生成和转换。我们不应该再以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来对网络诗歌、乃至整个诗歌的美学因素加以限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切,并将事物中旧有的精粹保留下来,大力发展那些有生命力的新质,毕竟有生命力的东西才最有前途。

  二、在喧哗与骚动中的选择:前进抑或退却——对当下网络诗歌传播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的浅析

  (一) 夜莺为谁歌唱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速度令人咋舌,在技术和经济的双重推动下,网民每年以几何级数增长,05年更是达到了1.2亿,几乎占到了中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也使得我国网民的人数仅次于美国而跃居第二。但这和发达国家比起来比例还是很小的,在英国网民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网罗价值的大小决定于网民人口的多少,网络帝国版图的扩张使得网络传播的价值随之增长。目前来说,中国的华语网络诗歌写作者据保守估计也有几十万人,但和其它文学题材的参与者相比还是要少的多,在天涯和榕树下这些大的文学虚拟社区,一些热门的散文和小说的帖子,这大多是一些随笔式的心情文字,经常都有成百上千,甚至几万次的点击。而诗歌来说,即便是在诗生活、诗歌报等热门的网站,经常在线的人数也只是几十人,帖子的点击次数只有几次到几十次不等,上百次的点击非常少见。这之间的反差和现实生活中书店里散文、小说类书籍和诗集的比例大致相同。这说明诗歌文体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它离大众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诗人逐渐成了一个少数人的弱势群体,诗歌写作和欣赏成了圈子内的事情,吟咏风月只是一种癖好而已。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痛心!

  一方面来说,网络的确使得诗人们得以在短期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个阵营,但网络并没有改变诗歌所处的尴尬境遇。诗歌写作到了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要么顺应时代调适自我而获得新生,要么抱残守缺以致灭亡。然而那些所谓的网络诗歌界的精英分子大多数却更多的迷恋于众声喧哗的扰攘之中,不能清醒地认识现实,他们或者自称为某种主义的代表,是未来诗歌发展的核心所在,并招兵买马,建立流派和自己的阵地;或者以哲人自居,隐居于诗林之中,闭门造车。有些人宣称诗歌的全面变革,有些却认为应该回到源头,但很少有人提到应该回到人民中去。诗歌当下的困境原因很多,比如以空间为主的图像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人们对以线性为特征的时间艺术的衰落,文字缺乏认知的便捷和生动,抽象的概念越来越被新一代的人群所抛弃。人们认知更加注重感性的、即时的、个体的经验,这些都是传统文体所不具备的。因此甚至有人预言诗歌将会在短期内和戏剧一样名存实亡。这些担心虽然有些道理,但和事实相差甚远;有了人类就有了诗,有了语言就有了诗歌,文字只是为人类的诗意进行抒发的一种载体,诗歌这种文体即便消失了,只要有人存在,诗就是存在的。只是人类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抒发它。现在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一定要局限于旧有的观念,相反需要将诗的概念和外延扩大化,使它得以回到人群中去。

  在当代比较可喜的是,诗歌写作在网络传播的方式下,获得了以前所不可能具备的可能性。就写作来说,当下的诗歌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向下从下体直到垃圾;语言从口语以至口水;最重要的是以前一些被压抑的少数群体的声音得以传达,比如同性恋者也拥有了自己的诗歌网站。这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层结构的生态体系。网络使传统的诗歌美学被彻底的颠覆,有些人甚至声称,如果新诗的出现对于诗歌可能是一次错误的话,那么网络对于诗歌来说就是一次致命的灾难。我很不赞成这样的看法,一个合理的、多样化的种群是自然界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不仅应该允许其它声音的存在,而且应该去寻找那些异质性存在带来的可能和意义。我们必须尽快的建立一个健康的网络诗歌的生态结构,让它能够自我循环,生生不息。还需要尽快使它融入到大众中去,具备真正的人民性。

  (二) 对抽象的自由与平等的超越

  本人是在04年6月份进入到网络诗歌论坛的,大大小小去过几十家论坛,有名的几乎都光顾过,而且进行了一线的交流和写作,对于网络论坛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总的说来网络的确像是个江湖,它毕竟是现实生活的外延和辐射,在这里我有幸认识了很多的热爱文学,尤其是热爱诗歌的写作者。在喧嚣的当下生活里,他们能够执着于灵魂的探求,守护人类日益荒芜的心灵家园,这是难能可贵的。其中不乏有爱有恨的性情中人,也有深沉睿智的侠之大者,更多的是闲暇时来做一次心灵小憩的游客。其中也有一些人,他们对于诗歌的态度是虔诚的,在对诗歌的探索和发现上从没有懈怠过;他们一般都是各个论坛的中流砥柱,是未来诗歌复兴的希望所在。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句古话千真万确。在网络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虽然老生常谈,传播的广泛性也同样来源于它的有效性。网络使人摘下了面具,却更应该加强自律,不然这里将沦为一个丛林世界。但很多人的行为的确是动物性的充分释放,他们在发起情来还不如一条狗有廉耻,见人就要咬一口,尤其是见到更像人的人。文人无行这句话由来已久,但在网络里无行的文人虽然比例很小,却把它发挥到了极至。在网络诗歌写作真正肇端的2001年起,各种各样的骂战就从未消失过,咒骂、诋毁、封ID甚至黑网站,不一而足。在今年初夏的某一天,拇指就有幸在三家大的诗歌网站里见识了厉害,那就是诗江湖、情诗论坛、火种。这样密集的论战并且发展到对骂,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权力话语之争吗?恐怕也不尽然,我看更多的只是缺乏自律所致。在基督教看来,人类最大的罪恶来源于不敬。人类最大的不敬在于不把自己当人看,不能自律。网络诗歌想要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形成一套属于网络自身的伦理价值体系,拥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当一切方兴未艾之际,最主要的还需要每个参与者对自身言行的把握。如果你真的热爱它的话,就应该悉心地来呵护这片心灵的家园;如果不,就请远远地离开。毕竟这个时代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休闲的可能,不要妨碍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去做他想做的事。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更能触及人的灵魂。所有的败类必将轻易地现形于众。
  我一直认为诗人是他自己作品的第一个阅读者和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批评者。在诗歌里面隐藏着一个魔鬼,它比人类更容易抵达天堂或者地狱。而当前诗歌之所以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诗人远离了天堂,宁愿在下之又下的境遇里生存,有些为了快乐甚至愿意在地狱里沉沦。诗歌需要那些拥有大悲悯情怀的真正的诗人去用自己的身体去实现。成就一件事需要终身的努力,而败坏它,只需瞬间而已。想要做一个好的诗人,就必须首先面对自己的内心。网络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的宝盒,好与坏只在于你的选择。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开始,让我们为缪斯女神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你所需要的就唾手可得了。网络使有志于诗歌事业的人集结在一起,各种不同类型的思想认识得以正面碰撞,引起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剧烈冲突,再加上其间的话语霸权问题以及其它来自于诗歌之外的因素的侵扰,争端就是很正常的事了。这就要求网络必需逐步产生并随时调整自己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网络为人类真正意义上实现复线型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提供了可能。怎样避免混乱的发生,恐怕除自律和规范以外,还需要每个网络诗歌的参与者拥有一个博大的胸襟,有容乃大,超越那些抽象的平等和自由,进入到更高的属于诗性的领域中去,实现诗意的栖居。

  (三) 明月清风值几何

  诗歌在网络上的传播不一定是从互联网开始的,也并不一定就在互联网上终结,它往往是和其它的传播方式连接在一起,比如和纸媒质之间的混融。诗歌创作属于人类文化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商业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诗歌作品也必然是一种可交换的商品,只是它的交换价值尚待认识和发掘。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和文化精神的发展是互动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一种动态平衡。而文化生产之间不同部类地位的消长必然要符合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物质于精神从长期来看具备良性互动的可能,而且从不是一成不变的。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纸刊需要较大的出版成本,而且一般都以明确的价格出售;电子文本的发表和阅读基本都是免费的,而且一般没有定价,没有交换价值。电子文本更造成了一种假象,诗歌是不进行交换的,没有交换的价值,只有使用的价值。然而事实上所有人工生产的产品,必然需要消耗一定的劳动力,那么它的价值就必然存在,从而可以进入到交换领域,获得交换价值。虽然有些特殊的产品,比如诗歌这样的脑力劳动为主的艺术品,定价有着很大的弹性,但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此。社会的风尚在艺术品的定价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社会的风尚固然来源于人们的需要,在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舆论的引导和市场的运作,在消费型的社会里尤其如此。当下很多人都认为诗歌不应该作为商品出现,那样会使它彻底败坏。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在一个商品拜物教盛行的社会氛围中,没有交换价值的产品必然要遭到抛弃。交换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行为,在其外存在必然要被边缘化,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你越不进行交换它就越不具备交换的可能性,越不具备交换可能的就越没有价值。不幸的是,诗歌写作现在就如此,而且网络上的新的传播方式也没有改变这一点,相反使更多的人加深了错误的认识。

  当前的诗歌出版状况令人担忧,在书店里,你几乎看不到诗歌类的出版物,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里,这说明了诗歌产品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抛弃。在为数不多的几家大的官方诗歌刊物那里,征订的人数也大不如前。诗歌刊物大多都很明确的声称不付稿酬,有些还要求作品入选者自己支付一部分的出版费用。至于个人印刷的诗集,一般质量很差,印数少的可怜,出了送人以外,几乎无法出售,摆在书店也无人问津。一些以网络论坛和网站或者诗歌研究协会为依托的民刊,大多都没有正规的书号,印上一些在内部流传。最近民刊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尤其是一些网络诗歌网站,稍居规模的几乎都出年选,有些甚至是季刊、月刊。05年从春天开始,诗先锋网站就开始大张旗鼓的准备年选工作,后面紧跟的几乎每周都有。近来值得一提的主要有第三条道路诗歌年刊第三卷的甄选正在进行之中,其特点是规模最大、档次很高、作品的征集不拘一格。另外以知名诗人马永波、张后、孙慧峰等人发起的以东北三省诗人诗歌展示为目的的《东三省诗歌年鉴》也在热选当中,这次活动的筹备时间长,又具备了明显的地域特色,是一次很有意义、对于东三省诗歌写作影响深远的一次诗坛盛举。除此还有万松浦书院举办的着眼当代诗坛全景的万松浦诗旅——中国当代诗歌展,该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很有价值的诗歌活动,并最终出版专辑。

  目前的诗歌网站大多属于个人出资来办的,虽然费用不算很高,但维护起来也很麻烦,再出版纸刊的话的确需要很多的资金,所以不得不发起捐款来解决经费问题,有些网站则采取会员制类型,大家共同出资。真正意义上的和出版、发行、广告经营等集合一起的商业网站则几乎很少,诗歌类的则基本没有。倒是有几家大型的综合文学虚拟社区,比如乐趣园、榕树下、天涯等几家,它们下面都集结了大量的文学论坛,其中也有不少的诗歌论坛,这些以商业运作为主的大型社区经营也不是很出色,但至少解决了文学自身的良性循环问题。眼下必需认真解决的问题是支撑网络诗歌写作的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应该努力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运作体系。诗歌文本处于严重的认为贬值状态,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价格机制,引进新的质素,激活存量,恢复诗歌作品的可交换性。发展新的诗歌形式,比如短信诗歌、多媒体诗歌、电视诗歌、歌词、诗剧、广告语诗歌等,都是很好的可以尝试介入的领域。随着中产阶层的进一步壮大,社会结构将趋于稳定,一批小资情调的有购买力、又有鉴赏力的阅读者将会出现,诗歌必须争取他们,培养他们的诗性情怀,增加其对诗歌的阅读兴趣。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市场化的运作,必须有强有力的资本和人才做后盾,并使诗歌和其他的艺术门类融合、渗透。只有如此,诗歌才能拥有一个较为未定的生存发展环境,诗歌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四) 呼唤经典

  对于网络对诗歌的作用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并因此也得出了关于网络诗歌未来的不同结论。有不少人,特别是那些在体制内生存的诗人和评论家对于网络诗歌的态度不很乐观,甚至有人非常不屑,说网络诗歌渣滓太多,没有什么有份量的作品,网络诗歌必将在喧嚣后归于沉寂。还有人认为,网络诗歌写作是当代诗歌写作的中坚力量,几乎所有的好作品都来源于网络,网络诗歌的将来一片大好。我是属于中间偏后者,的确目前网络的传播方式使得传统的编辑体系形同虚设,缺乏了过滤功能的网络诗坛必然是鱼目混杂、泥沙俱下,在你阅读十首诗中,如果有一首振奋人心的已属不错,特别是很多二、三流的诗歌论坛,更加觉得不忍卒读。网络诗歌的写作和阅读方式都不利于好作品的出现,一方面独特性经验的丧失使得作者和读者一起归于普通,链接又加剧了特殊事物的一般化;另一方面,速食式的写作和阅读使得思想尚未沉淀已经消失,一次性的、大量的、临屏的阅读使人错失了思索的时间和空间。诗人在写作时,为了配合这种阅读方式,必然对原有的独特性思维和风格加以调整,并耽溺于语言和形式而失去了沉思的光泽。但好的作品并不一定来源于苦思冥想,两年三句得,一吟双泪流,这也不一定就比那些神来之笔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得精彩。事实上网络诗歌里面的确不乏沙砾里的金子,泥土中的钻石,值得称道的网络诗人和作品也俯拾皆是。

  网络诗歌和纸质诗歌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巨大的包容性,在这里各种类型的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形成了一个多层结构的诗歌体系。在自然界,一个合理的生物圈拥有的生物链越多、越复杂,其获得延续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在每一条生物链中,下级生物链的层次越多、数量越大,该链条的形态就越完整;无论如何,处于生物链顶端的物种都是少数,而且种群内部的成员也很少;处于底部的物种越多,这个生态链就越稳固。诗坛也概莫能外,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构的。精英永远都是少数,真正好的作品不一定在发表的初期就能得到大众的认同。既然经典百年一遇,诗歌就应该为更多的人的当下的现实人生服务。在网络诗坛,名声是易朽的,无论你的作品有多好,你经常来,大家就会记住你,一旦长期不出现,就会被遗忘得非常彻底。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诗坛有着很激烈、很残酷的一面,也不利于经典的成长。但换回来说,网络也有它自身的筛选机制,很多好的作品最终脱颖而出,而且人为的因素很少,是真正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有很多成名已久的体制内诗人,穿了马甲到网络中来,却弄得灰头土脸;一些网络上成长起来的诗人也逐渐进入了体制化的轨道,两者在很大的程度上存在兼容性。

  在一个快速转型的社会里,一切都方兴未艾,人们大多都自顾不暇,不太可能产生太多的诗情画意。快速转换的一切使得漂浮成了当下社会的集体心境,而且网络的参与者在中国目前还局限于具体的年龄段的具体的人群,远未达到应有的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些都妨碍了真正有份量的诗人和诗歌在网络上的出现。我在论坛上阅读时发现,绝大多数的作品都属于个人内心的即时表白,具体来说就是一些小情绪的无节制的宣泄,上升到群体甚至人类本身本真处境的沉潜之作凤毛麟角。但是,社会物质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人必然会再回到他的内心,反省应该拥有或者放弃些什么。网络诗坛的发展亦复如是,在一个众生喧哗的浮躁期以后,将会出现一个沉淀期,那些真正的诗歌写作者将会坚持下来,写到最后的那些人中间的最有才华者将最终胜出,而且很有可能是有石破天惊的杰作的大诗人。网络为这样的结果提供了保证,在人类的生存方式的大规模变迁中,网络是技术发展的先行指标,是思索无法规避的必经之路;网络为各种思想的存在提供了一个随意碰撞的场所;网络拥有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容量,这里记录着最大容量的人类经验。

  网络呼唤经典,而且是肇端于网络自身的经典,它是网络诗歌存在的价值和尊严的最好证明,而这一切必将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出现。这些依赖于网络诗歌体系自身的日益完善,网络诗歌写作和阅读队伍的日益壮大,一大批杰出的网络活动家和经营者的热情参与。还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网络诗歌理论研究的紧紧跟上,在目前网络诗歌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不仅不能做到对网络诗歌写作的正确认识和引导作用,而且连最基础的记录都谈不上。网络诗歌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大力参与,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真实的反映网络诗坛,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一些偏离和变形当头棒喝,起到有效的引导和评价作用。

  网络诗坛包罗万象,其间的玄机绝非我这样的凡夫俗子能够看得清、讲得明,而且那些正在快速运动演变中的一切使得所有的在点上评论都难免迂腐可笑。妙不可言而不得不说的固然虚妄,管中窥豹的一孔之见勇气可嘉。我写作成为自身的标度,而您在阅读时却拿自己的标尺来衡量我,是为记,为一种不完全认识和生活。

2005年9月16日至18日

来源:网络

zgsxk 发表于 2010-12-2 16:46:13

{:soso_e16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于当下中国诗坛网络传播现状的分析及对网络诗歌写作未来的展望